提升自闭症儿童主动表达能力要用最小化原则
还有一种特殊情况,孩子会问“这是什么”,然后自己回答“苹果”。这是怎么回事?也许是因为孩子会“这是什么?是……”作为表达的固定句式,但我们不知道这是一个问答,也不明白问题的意思。也可能是因为在教孩子的过程中,我们在看到某个东西后,经常会问他们“这是什么”,然后辅助他们回答“这是……”
针对这种情况,可以直接论证现在的想法,比如“苹果”。以后在教孩子的过程中,家长也要避免一直问问题。
能力弱的时候坚持最小化原则。
一位家长在讨论中提到一段经历,推荐给一个合适的家庭。
她说,家长要提高孩子主动表达的能力。父母必须是一个非常敬业和专业的“讲述者”。家长跟着孩子的眼神,抓住每一个机会,用通俗易懂、生动有趣、夸张的方式进行讲解,引导孩子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,提高表达的频率。
这种做法很好。首先要跟着孩子的眼光走,关注孩子目前的兴趣在哪里。家长的旁白就像足球比赛的解说员,输入了很多有用的信息给孩子听。而且,解释要有趣,要夸张。夸张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更愿意去关注,成功率也会更高。
这位妈妈也有一段经历。非语言阶段的输入遵循最小化原则,即用最简单的语言帮助孩子提高认知。从孩子感兴趣的吃的和玩的开始,比如给他们吃苹果,然后输入“苹果”。慢慢的,他们会模仿“苹果”,然后扩展到“吃苹果”、“洗苹果”、“切苹果”、“买苹果”……然后发展出一种主动的语言。
最小化原则就好比当我们的英语水平只够听懂几个单词的时候。当一个人不停地在你耳边灌输一个特别长的英语句子时,我们很难从中提取关键信息,甚至可能像听天书一样。